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

12/1【請益】鄒觀文老師的教學技巧

談話重點:
1.   知人論世。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、撰文心境,再去論文章句法。(典出《孟子.萬章下》:「頌其詩,讀其書,不知其人可乎?是以論其世也。」指為了了解歷史人物,而論述其時代背景)

2.   一年級是扎根階段,讀不在多,而在「確實」理解。

3.   傳授知識,知也無涯;不如傳授方法,讓學生可以自己面對古文。

4.   古文中「而」、「以」等字的用法很多,有教到的字義用法先把握,不急著補充;之後再遇到新的字義用法,再複習舊知。若一開始就提供完整的(可能五、六個)字義用法,學生會覺得古文很難,可能一個也把握不住。不如一開始確實地把握住兩、三個用法。

5.   學生能夠逐字翻譯,便不用背注釋。

6.   並非高中古文比較難,國中古文比較簡單。要思考如何選擇適當的教材,而非顧慮是哪一年級的選文。例如,國中生不了解「者」的用法,仍可引用高中〈師說〉:「古之學者必有師。師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。」此句包含兩種「者」的涵意,前「者」是「……的人」,後「者」無義。

7.   如何選擇古文字義的適當教材?即一段可以讓學生「對比」的文句。例如,子曰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」一句話中,前「而」是「並且」,後「而」是「但是」。


8.   同一課教過三回,讓自己能夠將詩句信手拈來。老師自己也要背課文。